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劉少創一直在用衛星定位技術跟蹤一頭生活在荒漠中的野駱駝。這是一頭成年母駱駝。
2012年4月,研究人員在新疆羅布泊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阿奇克谷地給它戴上了跟蹤器項圈。跟蹤器每12小時發送一次數據。劉少創在北京辦公室的計算機上監測著它的運動軌跡。
戴上項圈一兩天后,這頭野駱駝經過庫姆塔格沙漠西部的通道跑到沙漠南部,在阿爾金山北麓的戈壁和沙漠地帶活動,然后一直向東到達三角灘、胡楊泉一帶。湊巧的是,2012年8月,它被安裝在胡楊泉的紅外相機拍攝到了。
當時它正和另一頭野駱駝悠閑地喝水。盡管因為脫毛,背上有些斑駁凌亂,但它依然抬著高傲的頭,氣質優雅。
這之后,它一直在阿爾金山北麓的山前戈壁活動。直到今年2月的一天,忽然不動了。
信號顯示不正常。它是被偷獵者打死了?還是被狼吃了?或是跟蹤器壞了?劉少創決定按照最后收到的數據位置去尋找。3月初,他在一片戈壁灘上發現這頭野駱駝躺在地上,已經死亡。“我們發現曾有狼把它的屁股咬開,地上有血跡,還有近20米掙扎的痕跡。”
在信號異常之前的幾天,數據顯示這頭野駱駝跑了很遠的距離。一般它一天跑幾公里,但是最后的四天,它每天跑幾十公里。可以推斷,它一直在躲避狼的追蹤,但最后還是沒能逃過這場劫難。
這頭母駱駝是劉少創跟蹤的10頭野駱駝之一。經過一年多的跟蹤,劉少創說:“我們獲得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批野駱駝衛星定位跟蹤數據。”
對于極度瀕危的野駱駝,人們只是大致知道它們分布在中國西北的荒漠和蒙古國境內,但對野駱駝具體遷移路線、生活習性并不清楚。
“通過衛星跟蹤系統研究野駱駝的運動路徑,對于了解它們面臨什么威脅,它們到哪里喝水,怎樣保護這些水源,制定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都意義重大。”劉少創說。
從2012年4月開始,研究人員分三次在羅布泊和阿爾金山地區給10頭野駱駝安裝了衛星跟蹤器,有的安裝在野駱駝頭頂,有的套在脖子上。
“戴在野駱駝頭頂的跟蹤器300多克,而套在野駱駝脖子上的約800克。野駱駝一定不喜歡戴上跟蹤器,但這不會對它們的生活造成太大影響。”劉少創說。
他說,監測發現野駱駝遷徙的范圍沒有原先認為的大。“到底是它們沒有大范圍遷徙的習性?還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破碎化,改變了野駱駝的習性呢?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羅布泊的野駱駝一般在春天從阿爾金山跑到庫姆塔格沙漠以北的阿奇克谷地。因為阿爾金山海拔2000多米,春季還比較寒冷,而阿奇克谷地地勢較低,新草都長出來了。到了炎熱的夏季,它們又回到較涼爽的阿爾金山。
“但我們也發現因為人類的干擾,野駱駝活動很不自由。這一年來越來越多的野駱駝,從北跑到南后就再也沒有回到北部。我認為這主要是由于阿奇克谷地的非法旅游探險者及非法采礦等原因造成的。而目前庫姆塔格沙漠南部受到的人類干擾暫時較小。”劉少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