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4月30日凌晨4時50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一箭雙星”,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將中國第十二、第十三顆北斗導航系統組網衛星順利送入太空預定轉移軌道
中國快速推進北斗導航系統,一箭多星計劃再次上演,美國推測中國部署北斗導航計劃的真實目的。中國北斗計劃不但令美國如此擔憂,印度也是十分憂慮。因為中國一旦把北斗導航系統部署完畢,甚至部署大部分,那么對解放軍提升戰力,以及導彈防御將有重大的影響。
《印度教徒報》網站4月30日報道題:發射兩顆衛星使中國又朝自己的GPS靠近了一步。中國30日稱其成功發射了兩顆導航衛星,這次發射的是其本土衛星導航系統的第十二、十三顆組網衛星,這將很快結束中國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的依賴。
央視最新消息,中國北斗導航系統開始區域服務,精度可達1-2米,定位只需幾秒,遠快于GPS定位速度,最關鍵的是中國早已用北斗系統用于南海監測,中國所有漁船軍艦位置速度一切盡中屏幕掌控中,區區黃巖島,早就在解放軍的衛星牢賓監控中,菲律賓跳得再兇,也改變不了黃巖島被解放軍牢牢掌握的事實。
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研發中心堅持自主創新、奮勇攻關,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一舉攻克系統“高精度指標”、“抗干擾能力”兩大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衛星導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軍網北京5月18日電 據中廣網報道:筆者從正在廣州舉行的第三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了解到,作為我國衛星導航領域的重要力量,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研發中心堅持自主創新、奮勇攻關,突破多項核心關鍵技術,一舉攻克系統“高精度指標”、“抗干擾能力”兩大關鍵技術難題,為我國衛星導航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國防科大有關專家介紹說,在我國目前衛星數量較少、地面站分布限于國土范圍的情況下,要實現區域導航系統的高精度指標,需要比國外同類系統突破更多技術難關。
該校衛星導航研發中心專家通過多年攻關,在信號捕獲技術、信號跟蹤技術、高精度授時技術等方面先后取得多項重大突破,研制成功新一代監測接收機、地面中心站測量系統等重要設備,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有力地支撐了我國北斗二代衛星導航系統設計精度的實現。
高密度、強信號電磁干擾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建設過程中遭遇的另一突出難題。目前,全球已經被各種頻率、強度的電磁信號所覆蓋,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導航衛星和接收終端會遭到各種電磁信號的干擾,嚴重影響了衛星信號與地面站、各類終端間的通信,降低了使用效果。
該校衛星導航研發中心主動請纓,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打造電磁盾牌。憑著在電磁對抗領域多年積累的深厚功底,他們很快就掌握了電磁干擾的特性,創新性提出了國際領先的技術方案。
僅用不到半年時間就研制成功衛星抗干擾設備,實現了我國衛星系統抗干擾技術的重大突破,他們還開發出適用于衛星、飛機、導彈等各種平臺使用的抗干擾產品。
“未來,北斗的目標是占據80%的中國市場,20%的世界市場。”楊元喜說。目前,北斗系統已經成功發射了13顆衛星。
9顆衛星處于組網工作的狀態,2顆衛星正在測試,另有2顆衛星處于軌道維持狀態,還有3顆衛星將于2012年6月和8月待發。未來,北斗系統將包括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與31顆衛星的美國GPS系統、24顆衛星的俄羅斯GLONASS計劃比,規模更龐大。
“一箭雙星”提高組網效率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郭樹人研究員說,2012年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區域組網建設的最后一年,按照組網時間表,年底前將完成區域組網所需16顆衛星的發射,“一箭雙星”方式將使組網效率大大提高。
“一箭雙星”這種發射方式對于提高北斗系統的組網效率,降低整個組網經費的作用非常大。這次發射是北斗系統第一次采用“一箭雙星”方式進行組網發射,也是中國第一次對于高軌衛星實施“一箭雙星”的組網發射。
這兩顆組網衛星的成功發射,將進一步提高北斗系統的區域覆蓋性能,包括精度和穩定性。同時,還將進一步驗證中國對2萬公里高度軌道衛星實施“一箭雙星”發射技術的可行性。
郭樹人稱,今年中國還將發射3顆北斗導航組網衛星,完成亞太區域組網,在這3顆衛星中,有2顆仍計劃采用“一箭雙星”發射。今后,中國將更多采用“一箭雙星”發射方式來實施中圓軌道(MEO)衛星的星座組網。
“長三乙”火箭使用6項新技術
“長征三號甲”系列中的“長征三號乙”火箭是中國目前運載能力最大的運載火箭,也是發射高軌道衛星的主力火箭。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說,為滿足這次“一箭雙星”發射任務需求,“長征三號乙”火箭在其標準型基礎上有較大改進,使用了雙星串聯外支撐技術、雙星發射軌道設計技術、雙星軌道分離技術、中圓軌道發射技術等6項新技術。
同時,火箭整體上還有26項適應性的狀態變化,包括整流罩設計、火箭總體設計、雙星分離系統設計、發射軌道設計等。
使用6項新技術并有26項狀態變化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其研制過程經歷方案設計、初樣設計、試樣設計3個階段,整個研制過程中共進行26次大型地面試驗,主要包括全箭的風洞試驗、振動試驗、模態試驗、仿真試驗,還有所有新研制部段的結構靜力試驗、噪聲試驗等。
她說,“這次‘一箭雙星’的發射涉及到的狀態的變化包括新技術、新狀態變化,都要通過這些試驗來驗證,這些地面試驗是必須做的”。
姜杰表示,改進后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主要執行“一箭雙星”發射任務,其一枚火箭可以完成兩顆衛星發射,既提高了發射效率,也提高了發射能力,對中國航天運載技術的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發射場多舉措確保北斗雙星順利升空
中共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黨委書記孫保衛指出,這次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兩顆北斗導航衛星,是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嚴格意義上第一次“一箭雙星”任務。
與原來曾經發射過一大一小順便搭載小衛星的“一箭雙星”有很大區別,此次兩顆衛星的重量、性能完全一致,而且它們倆入軌后和火箭的分離時間有嚴格要求,對發射場的發射精度有很高要求。
為達到確保北斗雙星順利升空的發射精度要求,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在方案制定、隊伍演練和對航天產品測試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嚴格措施,包括發射時段的窗口選擇、推進劑的劑量確定、對所有參研參試人員進行針對性訓練、嚴格測試航天產品等,“就是要把發射場五大系統的各項工作做到位,不放過任何一個疑點,不帶隱患上天”。
孫保衛表示,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今年還有兩次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要發射3顆北斗衛星。發射場系統將和航天產品研制部門一起制定方案、培訓隊伍,使所有設施設備的各項工作精確到位,以確保后續每次衛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